用词条的形式解决选择和判断:
导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判断:四个庄严宣告: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什么时候写入党章?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1927年9月至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完成"三湾改编"。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重要的传家宝是什么?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群众路线都是我们党的生命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活力或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双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帝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判断: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党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纲领,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进行了集中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一化三改"指的是什么:"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吗,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用制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是良好开端。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刘少奇提出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十五大还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初,南方讲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而且把"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拓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选择)
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根据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讲政治是核心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标志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农业税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社会的主要矛盾转换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核心要义
“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协商民主是独到的民主形式,开会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五位一体"
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
在200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国家安全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